政策咨询 疑难处理
栏目:上海落户资讯 人气:0 发表时间:2023-06-20 来源:网络
(都市圈时代来临 二三四线城市户口越来越不值钱?)
原标题:都市圈时代来临,二三四线城市户口越来越不值钱?
文丨西部君
持续一年多的“抢人大战”,在第三个年头还并没有划上句号的迹象。
有媒体总结,仅2月11日至2月15日,就有常州、海口、西安、南京、深圳等5个城市出台人才引进新政。而截至到2月18日,在2019年发布各种人才引进与落户等政策的城市,已超过16个。
其中,尤以西安的引才新政最具代表性: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可以不受年龄限制落户;具有本科以下学历的,年龄在45岁以下也可落户。此外,所有在校学生,都可以到西安落户。
这等于说,只要是本科生,无论是毕业的,还是仍在读的,都可以在西安无条件落户。
不过,这还并不算“抢人”政策升级的终点。
最新消息是,发改委也出手了。2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其中最引发关注的一条,就是向目前的户籍制度“开炮”:
要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推动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共建。
虽然“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之前还有一个限定词——都市圈,但很明显,这是继全国多个城市降低入户门槛后,户籍改革乃至最终取消户籍制度之前,相关部门所放出的一个大招。
01户口对人口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小
西部君在过去的分析中曾说过,城市降低落户门槛“抢人”,实质就是间接突破现行户籍制度的约束。所以,无论每个城市的“抢人”效果到底怎样,降低落户门槛本身都应该被肯定。
它也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仍旧沿用过去的落户政策,已经无法满足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城市要吸引人才,要有更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打破户籍的枷锁。
当然,长久以来,落户门槛的现实存在,也成为城市之间竞争的一个重要筹码。这方面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近年兴起的“逃离北上广”现象。
目前,北京、上海常住人口已连续第二年出现负增长。其中,2018年,北京常住人口比2017年减少16.5万人,而这个数字在前一年尚只有2.2万人。可以说,趋势已经很明显。
说到底,这种减少,除了人口管控的阶段性加码,最根本的还是严格的户籍政策带来的排挤效应。所以,过去一年多的“抢人大战”,也被称为是二线向一线发出的反攻。
来源:网络
但在即将到来的都市圈时代,“抢人大战”注定将进一步扁平化,变成主要是二线与二线、二线与低线城市之间的争夺。
不过,变化的不只有人口争夺的方向,也还有竞争的方式。因为随着落户门槛普遍降低,乃至在都市圈内部将彻底告别户籍壁垒,户口对于人口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小。
完全有信心相信,那种仅靠一纸户口来“抢人”的时代,即将一去不返。人对城市的选择标准,将更多元化,而不仅仅是看一个户口。或者说,人和城市将进入一个双向选择的时代。
但是,也不能就此认为这几年以“送户口”为主要武器的“抢人大战”就毫无意义。
一方面,“抢人大战”,明显加速了各城市之间的洗牌,典型像西安通过高调抢人,在一年多时间里新增百万级落户人口,让自己在城市竞争的格局中,提高了一个档次。
另一方面,在西部君看来,也是更为重要一点,通过“抢人”,让更多的城市开始意识到人口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中国城市对于人口由来已久的恐惧,或因此得到缓解。
至少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除了部分一线城市,恐怕不会有城市担心自己的人口太多了。
02“抢人”方式转向:从户口到福利
前面说到,户籍作为城市“抢人”的武器作用将会被削弱,那是不是意味着城市之间的竞争将会弱化?
事实是,恰恰相反,后户籍时代或说是弱户籍时代的城市竞争,将更趋激烈,也更加“残酷”。
各个城市之间所建立的户籍“护城河”,其本质上起到的是对人口的控制作用。但随着户籍门槛被弱化,人口流动将更加自由,人对城市的“挑剔”和“要求”也将越来越高。那么,城市要留人就不再只是发一个户口这么简单。就业水平、公共服务、教育质量等综合因素,才是关键。
这正因应了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一个城市能不能让一个人实现“更好的生活”,就是能否留住人的关键。
举个例子,据《2018快递员群体洞察报告》,2016年至2018年,中国快递员数量增加50%,总数量已经达到300万。
来源:网络
而这部分人群,在当前公共服务以户籍为分配标准的背景下,恰恰仍属于城市的边缘人群。尽管他们的平均工资已经不算低,甚至也已被纳入了城市常住人口的计算当中,但却很少能够享受到同等的市民待遇。
很显然,未来相较于对大学生的争夺,这部分看似普通的服务业劳动者,才是城市人口资源竞争中的一个值得挖潜的领域。给予他们等同的市民待遇,让他们能够在城市扎根,而不再是“流动人口”,城市的人口总量和消费潜力,才会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而城市以户籍为界来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的管理模式,也到了一个必须转向的时候。这不仅是说,未来户籍制的弱化是大势所趋,更是因为技术和商业的发展,也正在突破户籍对于福利保障的分割状态。城市继续守着户籍不放,只会越来越走向封闭。
比如,在医疗保障领域,近年网络互助抱团取暖的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参与,因其兼具行善与互助的属性,成为传统医疗保障之外的有力补充。
就在这几天,“相互宝”公示的新一期互助申请中就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湖南青年小刘在外务工时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当场昏迷,随后被送往医院进行了开颅手术。但小刘没有医保,幸运的是去年加入了相互宝。如果通过公示,他就能够获得30万元互助金继续进行治疗,而不受户籍、医保的限制。
相应的,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不能与时俱进,告别户籍限制,势必引发更多人的“用脚投票”。这意味着城市“抢人”,也必须从过去的“送户口”模式过渡到“拼福利”模式。谁能够给予每个劳动者公平的福利保障,谁就能够赢得“人心”。
从国外的经验看,都市圈时代,城市圈层的分化将更明显。大量的人群都会聚集在少数几个都市圈。所以,要在即将到来的都市圈时代赢得机会,就必须尽快做好准备。
谁最早告别对户籍的依赖,最先做好公共服务的“护城河”,谁就有可能成为都市圈时代的赢家。
03公共服务走向均质化
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了一二三线城市的说法,它除了经济、人口规模等可量化的区分标准,以户籍为基础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质量,也是重要依据。
但在都市圈时代,尽管还有中心城市的概念,除了一线城市依然相对独立,人们却未必再会去严格区分谁是二线谁是三线。这里面除了打破户籍壁垒带来的公共服务一体化,也源自技术进步的推动。
发改委的要求中就说到:
统筹考虑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通勤圈。在有条件地区编制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探索都市圈中心城市轨道交通适当向周边城市(镇)延伸。
也就是说,未来的都市圈内,轨道交通密度还将进一步提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结合和联系,也将越来越紧密和高效。甚至,行政区划的分割,也会随着地铁的连接和户籍壁垒的削弱,而变得越来越隐性化。
比如,目前上海到昆山,广州到佛山,都已有地铁连接。甚至广深高铁无需使用身份证就能够用支付宝实现一站式扫码乘车,这意味着跨区域通勤越来越便利。
来源:网络
另一原因则是,在传统的社会福利保障之外,新兴商业网络互助的兴起,将会弱化原有以户籍为依据的社保资源的分割局面,在城乡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起到粘合剂的作用。
仍以相互宝为例,其三成用户来自农村和县城,七成救助群体来自低线城市,说明了其发挥了对于相对处于公共服务边缘状态的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庇护作用,抬升了都市圈内部公共服务的基准水位。
一方面,都市圈内部户籍壁垒弱化,推动了公共服务的更公平分配;另一方面,都市圈与都市圈之间,乃至那些未能被纳入都市圈的三四五线城市之间,互联网平台依旧能够为那些没有落户的流动人口提供相对有力的福利保障。
可以说,除了户籍壁垒消除带来的公共服务分配的优化,互联网技术也把一线城市的服务阳光,投射到了低线城市,让小城镇的人们获得了与一线城市无差别的服务体验,填平了一些民生领域的区域鸿沟。
因此,有理由相信,在户籍藩篱弱化和技术赋能的双重红利下,尽管未来城市圈之间的分化会更明显,但社会整体的福利保障水平,将会更均质。
当然,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分配,还需继续做加法。这也是未来城市竞争的“大杀器”。就在这几天,北京宣布将为快递员提供2400套宿舍。一线城市都开始重视对于普通服务劳动者的公共服务保障,其它城市还有什么疑虑?
举报/反馈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