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咨询 疑难处理
栏目:留学生入户 人气:0 发表时间:2023-02-14 来源:网络
(海归名校毕业生当老师,到底教得怎么样?这四位过来人的故事,值得一看)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沈蒙和戴欣怡通讯员朱张津
前不久,2021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结果、考试合格证明开通查询通道。“教资认定”、“教资面试成绩”等多个相关话题迅速占领热搜榜,“教师热”现象又成了舆论话题。
大家对教师的关注度不仅体现在“教资”上,学校的招聘公告、录用人员,更是大家的关注焦点。前不久,记者跟大家分享了斯坦福、哥大等海内外名校硕士毕业生应聘杭州高中老师的故事,当时就登上了同城热搜第一。
记者看了下,评论区最集中的话题是:海外名校毕业生回国当中学老师,算不算资源浪费?
有家长认为这不能算资源浪费,因为优秀的人需要更优秀的人引领——
但也有家长觉得这“卷”过头了,有点大材小用——
还有家长心存疑虑,学得好是否教得好——
所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最近采访了4位已经正式走上讲台的海外名校毕业生,帮大家找答案。
他们本科大都就读于国内重点大学,而后留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如今有的在重点高中当老师,有的在民办中小学任教。记者一直留心观察,发现近年海外名校毕业生应聘中小学老师,主要集中在这两类学校(像上回说到的斯坦福毕业生去了杭二中,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去了杭十四中)。前者既重视老师的教学能力,也关注老师的教育背景;后者的师资比较多元化,希望借此拓宽学生视野,尤其是有双语特色的民办学校。
那么,他们到底教得如何?适应国内教育体系吗?学生喜欢他们吗?留学海外名校的经历,对他们的日常教学有帮助吗?一起来看:
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操心高中生人生规划的政治老师
孙泽聪本科毕业于深圳大学,后来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如今的他,是浙大附中的政治老师,给高一6个班上课。
孙老师坦言,当老师的想法是在新加坡读书时萌生的。“我之前的梦想是做记者,对国际新闻尤其感兴趣,大学阶段曾在媒体实习过,所以留学新加坡选了国际关系专业。”他告诉记者,“后来,我逐渐发现高中生这个年纪的孩子所生长的环境中,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海量信息,对于他们这个年龄的世界观、人生观塑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更加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我也很想把自己的所学所想所感传达给新一代的人,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业的青年,所以选择当老师。”
去年9月,孙老师正式入职浙大附中。连他自己都没料到,最不适应的竟是杭州的气候:“我老家在广东,大学在深圳读,后来去新加坡留学,都算热带地区,结果还是抵挡不住杭州的热浪,又闷又热。新加坡的夏天,只要站在树荫下,就舒服了,可杭州的夏天,不躲进空调房,真吃不消。”
教学方面,同事们给他的一致评价是:认真、踏实、心静得下来。虽然不是师范类专业,但是通过自身努力摸索,加上重高师资团队的协助,孙老师的政治课既专业又不失亲和力。“主要感谢前辈们不吝赐教,除了教研组的日常交流,大家会经常来听我的课,我也可以去听其他老师的课,得到了全方位的指导。”
教了大半年,学生眼里的孙老师,更像是个大哥哥,亲和、有趣,课余喜欢找他聊天谈心。而孙老师更想跟他们聊人生:“课堂上,我会有意识地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不是只盯着一次两次的考试分数,因为从我的经历来看,这在大学阶段很重要。学习不是为了分数,我也会建议他们从现在开始做人生规划,想想自己将来要干什么。”
在孙老师的政治课上,不光能听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富裕”,也能听到这些专有名词的英文表述“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communitywithasharedfutureformankind”、“commonprosperity”……感觉在上双语政治课。“我们的学生今后肯定要走向世界,如何向大家介绍中国,从熟练掌握英文表述开始。”孙老师解释说。他还会见缝插针教学生熟练运用外语检索资料,以便今后做课题探究。
孙老师也经常鼓励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果不是疫情影响,我还会建议他们参加全球性的比赛或者海外游学等活动。”他解释说,“因为我发现现在高中生的生活经历相对单调,很少接触外面的世界,也不太会主动了解时事,而且很恋家,读大学也喜欢离家近的学校,所以希望他们能拓宽视野。”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
喜欢打破思维定式的英语老师
支金建是湘湖未来学校的初一英语老师,本科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英语系;硕士申请同时收获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之后就读于哥大的双语双文化教育专业,在校期间获得1.5万美元奖学金。
“我不认为‘名校毕业做老师是浪费’。同在哥大的几名中国校友,目前也都在纽约、深圳、北京、杭州等城市做双语老师。我们喜欢教育、喜欢和孩子一起玩。而且双语专业的硕士,择业对口就是做双语老师。”支金建说。
本科期间,支金建考虑从事口译工作,曾为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等提供翻译,还去往英国交换。临近毕业,她的目标却慢慢动摇,担心机器人取代翻译,未来就业前景不明朗。
迷茫阶段,大学老师建议支金建申请教育方向的研究生。“我对教育越来越喜欢,是因为读研遇到了很好的老师,从他们教我们的方法中,我学到了自己教书的方法。”支金建很喜欢当时的学习氛围,“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活动,老师们贴一张超大的海报,每个组拿笔在上面评论,我们还学习用各种软件、网站做项目,每节课都在学新东西。”
哥大的课堂给支金建留下深刻影响,最直观地体现在她的英语课堂上。“我很愿意给我的学生做活动,而不是单纯由我讲解。比如讲到‘某件衣服多少钱’这个单元时,我会让学生假设开一个店,了解商品的价格、尺寸,自己设计英文广告海报。”支金建说,“看起来可能浪费时间,但我坚持认为,双语学习一定要让学生多交流、多摸索。”
学生们制作的广告海报研究生阶段用到的软件、网站等小工具,也都成了支金建的教学素材库。在学生们看来,MsJane的英语课堂有各种小惊喜——随机点名的大转盘、设计精美的英语海报、各式各样的英文绘本……回国后,支金建发现自己读研时常用的设计软件出了中文版,把它推荐给老师同学们,受到一片好评,在整个年级都推广开了。
去年正式工作的支金建,回到久违的本土英语课堂,再次拿起人教版英语教材,并不太适应。“初一的孩子,认知逐渐成长,但教材内容偏低龄段,他们很难有应用语境。”支老师说,“于是我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将国外的学习方式方法带进来,通过年级组的集体备课,呈现出适合我们这些孩子的教学方式,并带着孩子作PBL项目,让他们跳出课本,有生活场景地学习。”
在支金建看来,海归老师带给学生的,更多是教学理念上的新视角。她自己会注重跨文化教学,打破思维定式,比如在讲到课本里早上洗澡的主人公时,她会解释有的外国人会早上洗澡,这是一个习惯问题,而不是说大家都得这样。
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也让支金建深刻感受到,教书不光是教知识,也是人和人的关系相处。班里的孩子都挺喜欢上她的课,一个多学期下来,许多孩子进步很大。上周有位妈妈过来开圆桌会,讲起女儿小学排斥英语,连读出来都不愿意,但现在她会主动读出来,说是因为喜欢老师才改变了对学科的态度。
毕业于伦敦皇后玛丽大学
打过CUBA还考过FIBA的体育老师
湘湖未来学校在去年9月首次招生,教师群体中67%都有海外留学经历。除了支金建老师,体育老师郭昕宇也是其中之一。
“Bubble,篮球赛在下周,我们是不是还要招募小记者来写新闻稿……”初一学生热烈讨论下周的篮球比赛。被学生们包围并亲切地称为“Bubble”的,正是郭昕宇。
来自吉林长春的郭老师,1米9的大高个,跟“泡泡”这个英文名搭配在一起,很有反差萌。
“我给初一和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上体育课,就起了个亲切又好记的英文名。”和英文名有趣的风格一样,郭昕宇上小学体育课时,给自己的定位是“游戏闯关中的NPC”。
多年前,有篮球特长的郭昕宇,作为高水平运动员被浙江大学录取,成为浙大男篮的一员,本科期间参加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之后,他又前往伦敦皇后玛丽大学攻读商科硕士,同时他还成为英国大学生联赛主力队员,留学期间考出国际篮联(FIBA)注册教练员。
拿到教练员证后,郭昕宇有机会进入海外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感受不同的体育样态。
“本科时,我做过体育培训的兼职,更像是‘教学搬运工’,把书里、视频里的内容原封不动搬进。”郭昕宇说,“在国外体育课堂最大的收获,是对教学体系有了不同认识,会有意识在教学课堂中按需填充,变成主导者。”
郭昕宇提到,国外体育课程是以年龄梯度推进,5-7岁、7-9岁、9-12岁,每个阶段体育学习都不同,但本土课堂大多以小学、中学段进行划分,不同阶段体育项目学习常有交叉,“一定程度来说,容易出现重复和同质化,教学效率和质量会有影响。”
也因此,郭昕宇毕业入职后,就尝试在学校搭建体育课堂体系——“目标是让孩子懂体育、会体育、玩体育。”
“我们会把低年段的体育课设置成不同主题,以故事和游戏闯关来推进,我就充当辅助的NPC(非玩家角色),帮助孩子们完成闯关任务。”郭昕宇介绍,“体育课就是升级打怪的过程,课堂常规是孩子游戏的经验值,表现好的有MVP称号,不断积累还可以升级。”
郭昕宇的体育课堂采用双语教学,在他看来,现代足球和篮球兴起于欧美地区,在英语语境中,孩子能更好把握动作细节——“比如投篮,大多数不规范动作都是‘throw’,正确的投篮是‘shoot’,还有‘发射’的意思。”
不仅是打篮球,郭昕宇还考出钢琴八级。把音乐融入体育教学,是郭昕宇结合国外教学经验做的一项尝试。“比如,篮球行进间有一个急停急起的动作,很多孩子会找不到节奏,如果给他们一个节拍,就能帮助快速理解。就像热身、球操运动,用音乐律动辅助体育动作,能帮助学生找到动作节奏。”
因为师生间“玩体育”的有爱互动,郭昕宇在学校里人气很高。孩子们看到“泡泡”老师,就像小蜜蜂一样拥上来,围着他转个不停。
毕业于康奈尔大学
告别传统课堂练习题的科学老师
“孩怕”“妹有”……在杭州橄榄树学校,有位“东北话十级”的老师,他就是七年级科学老师贾坤龙,全校师生公认的“学霸”——本科就读于纽约大学,研究生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读机械工程专业,后来又申请到康奈尔大学攻读电子工程专业。
入职一学期,贾坤龙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世界名校毕业,为什么想当老师呢?“其实我奶奶就是一位有四十多年教龄的人民教师,我从小就对老师这个职业有好感。”
而真正让他萌生当老师这个想法,是在纽约大学参加了TRIO项目。“就是由大三大四物理成绩好的学生志愿为校内大一大二学生讲授物理。我教了11个学生,记得期末时,有10个学生拿了A,看到他们掌握了知识,并获得了好成绩,我非常有成就感,发现自己比较擅长用形象生动的方式传授知识,或许适合当老师。”
在国外求学的这几年,令贾坤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几乎每节课都会有的“团队协作”,每次都有人主动站出来担任组长。在他看来,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能训练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力,还能促进全面发展,因此,他也把这种模式带回了国内的课堂。
由于学生们都没接触过,最开始,贾坤龙要花一到两课时的时间才能帮助学生们完成。但现在,学生已经熟悉掌握这一“套路”。
“前不久我们讲解‘比热容’这一章节时,我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给居民讲解吐鲁番‘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仅在15分钟内,他们就完成了从分工到海报设计,并形成汇报的全过程。最有意思的是,有学生为了吸引社区的大爷大妈,在海报里加上了转发就可以领鸡蛋、送白菜等活动的字样。”
贾坤龙“反客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授课模式,也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我希望学生们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自主应用这些知识。”
国外课堂给贾坤龙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从开学第一节课开始,学生们就感受到了这位老师的与众不同:告别传统的课堂练习题,以卡牌、桌游形式,让学生们在游戏与竞争中掌握、巩固知识;翻转课堂,学生领取任务单自主学习,完成一项才能领取下一项,促进自我学习的能力……
唯一遇到过的麻烦是,贾老师带班定的规则比较宽松,本意是想给学生足够的信任,不超过底线就好,但同事们比较担心。幸好孩子们替他争气,很多时候都能自制自律,团结、好学。”
贾坤龙的课堂,学生们正在做任务上学期,贾坤龙所带的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他还获得了家长们的高分好评。
“很多人说,世界名校毕业当初中老师有点大材小用,但我不这么认为,首先,只要你能把自己的所学都用在这上面,就谈不上浪费。其次,我认为教育这个行业并不存在浪费一说,只有优秀的老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祖国的下一代值得我们花最好的人力去培养。教书育人也是我想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举报/反馈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